智慧校园入口智慧校园入口

播种良好习惯 陪伴孩子成长 || 春蕾家庭教育指导之培养好习惯


巴金先生曾说过“孩子的成功教育,从培养好习惯开始”习惯本质上是物种生存和繁衍的方式,对人类来讲同样也是一种文化在生活上的延展。相信大家都听过这样一句话“行为成就习惯、习惯成就性格、性格成就命运”,其实习惯不仅仅是某个具体的动作,而是一种主动而自觉的念头,是始终贯彻的一套行为准则,而且通过改变习惯,也可以逐步实现对命运的改变。那么,作为孩子成长的主要阵地,家庭需要做些什么呢?

01以身作则 静待花开

教育的本质在于“执我”,也就是发挥榜样作用。身教重于言教,我们唯一能改变的就只有自己,记得曾经看过一个绘本叫做《阿虎开窍了》,绘本里的主角小老虎开始什么都不会,画画不会,吃东西也撒得满地都是,而其他的小动物却能很快熟练掌握,老虎妈妈这时就很焦虑,老虎爸爸却说没关系“它会开窍的,它可是老虎啊”!其实从生物学角度分析,老虎的确成熟得比较晚,可突然有一天,它就什么都会了,也会很有威严、很有自信。其实同样的道理放在家庭中也会适用,我们想让孩子如何如何,不妨就先从自己身上做起,比如想让孩子爱上阅读,我们的家中首先就要有书,研究表明孩子的受教育程度和家庭藏书量是正相关的,图书也可以覆盖到不同学科和领域,然后家长自己还要拿起书看,这样孩子从小在阅读氛围的熏陶下,自然也会对阅读开始感兴趣,再然后我们还可以把书放到他可以拿得到的地方,让他经常能接触到,耳濡目染,最后我们还可以借助分享交流、角色扮演等方式和孩子一起把书本中的内容形象化、动态化,如此坚持下来,孩子自然会将书看成是家庭的一部分,将阅读看成是生活的一部分。

值得注意的是,这些坚持就像是微积分一样,单独看任意一个时间点是看不出来任何趋势的,但积累一两年以后可能就不一样了,就拿阅读这个习惯来说,其形成势必要经过无数个热爱和坚持。任何一个好习惯都是萌发于幼年,受父母和周围环境的影响,却最终显现在个人生命中的各个阶段。故而我们不妨就从小小的行动开始,每天进步一点点,每天成长一点点,将自我焦虑转化成积极行动,将不确定性转变为确定性,默默坚守,静待花开。

02家庭需要正能量

有这样一句俗语“在一个家里,人和人之间的能量是会转移的”,比如经常在孩子面前唉声叹气、满是抱怨的父母,其本质就是把自己的痛苦难受转移到孩子身上,孩子看多了、听多了,自然也会觉得生活没劲儿、学习没意思。而经常保持积极向上的心理状态,充满正能量的父母,自然也能让孩子充满希望感,相信天生我才必有用。

家庭是孩子成长的第一环境,往往蕴藏着孩子的命运,积极向上的家庭氛围,就像是孩子的心灵驿站,能够源源不断给孩子补充能量,让他一路高歌,勇往直前。在这个过程中,我们需要做的就是把握当下,在日常生活中给予孩子积极的心理暗示,给到孩子足够的肯定、信心、鼓励和安全感,同时学会和孩子一起成长、进步,相信孩子能发自内心喜欢学习与成长。比如我家大博有时候也会没有自信,害怕做事,这时候,我和妈妈就会接纳孩子害怕畏惧的情绪,发现他努力过程中的亮点,并且跟他说“爸爸妈妈看到了你的努力,为你的认真点赞!让我们一起看看遇到了什么问题?共同找找有什么方法可以解决?”,故而在大博成长过程中,他绝大多数想法都是积极正面的,对未来往往充满希望感,即便是遇到了困难,也都能乐观接受。

03培养事事关心的习惯

虽然孩子天然会对一些事物感到好奇,但对所有的事情都感到好奇就不是一种本能,而是一种非常了不起的技能了。作为家长,我们需要让孩子身上这种无意识的、本能的好奇之心,进化为一种有意识的、对万事万物的关爱之心,对世界始终打开“大脑的天线”。这是因为让孩子学会事事关心,正是培养他们终身学习能力的一个很重要的基础,用我们俗话来说,是一种“操心”的情怀。

当然,看到这里,有家长肯定会想“瞎操心难道是一件好事吗?会不会让孩子觉得很累?”其实这里指的“操心”更多的是关心社会、关心生活、关心他人和关心自我,它可以有效提升自我价值感和意义感,增强同理心和幸福感,比如我家楼里有一位行动不便的老人,他乘坐电梯时都要乘坐电动轮椅,很麻烦也很费事,大博每次看到后,都会帮他把电梯门打开,静静地等着老人进出。

04培养参与家庭管理的习惯

孩子是家庭的一分子,是家庭的建设者,有调查发现,经常参与家庭决策的孩子性格开朗,富有同理心,有较强的自信心、责任感和集体感,而那些从不参与家庭决策的孩子,在与他人相处时总会以自我为中心考虑问题,遇事习惯依赖和等待。其实家庭生活就是由一件件小事组成的,很多看似不起眼的事情都可以让孩子参与进来,比如手机的使用、零花钱的管理、衣服的搭配,甚至是家里的装修等等,在这个过程中,孩子不仅在向父母表达着参与家庭生活的需要,也在逐步形成个性化和社会化。在家庭中,我们可以从以下三方面引导、鼓励孩子参与家庭管理。

第一,重视孩子对家庭生活提出的建议,不让父母的权威遮蔽了孩子的想法,努力提高孩子参与家庭建设的积极性与主动性。比如在平时谈论问题或商量事情时,可以有意识地问问孩子“你有什么好的建议吗、你认为怎么做好些”。通过这样的过程,不仅可以鼓励孩子在家庭中发表自己意见,家人之间也能够平等沟通探讨家庭生活的相关内容。

第二,根据孩子的兴趣爱好和实际能力,给他们安排合理的家庭任务,培养其家庭管理的能力。家长可以根据孩子的年龄和身心特点分配任务,比如年幼的孩子,因其肢体动作、思维方式等方面还未发展成熟,可以安排一些简单的任务,像是每天自己决定衣服的搭配或者管理自己玩游戏的时间,负责刷碗和扫地、浇花等等。

第三,伴随孩子逐渐长大,我们就可以适当放手,给孩子更多锻炼的机会。比如给予他们一定经费,给孩子一周的时间让他当家做主,让孩子决定一日三餐要买什么、吃什么等等,再如全家出去旅行时,可以让孩子来设计旅行攻略,包括路线制定、交通工具选择、预定旅馆等等,同时还可以鼓励孩子承担导游任务。通过这样的方式,不仅可以增强孩子独立性和自主性,还有助于建设幸福家庭,助力孩子成为真正的家庭主人。

05积极评价鼓励习惯养成

家长可以与孩子一起制订一份“习惯养成达标表”,共同确定习惯养成的目标,帮助孩子认识到哪些是好习惯、哪些是坏习惯、哪些该做以及哪些不该做。我们可以运用正向积极的语言告诉孩子做对了的原因,并鼓励孩子继续巩固。当然如果孩子做错了,我们也要教给孩子改正的方法,而不是一味地批评孩子,比如当孩子收拾不好书包时,家长不应指责、打击、嘲笑孩子,而是将“连个书包都收拾不好,真笨!”转换为“再试一试会更好!”,进而帮助孩子在正向鼓励中逐渐形成良好习惯,更加健康快乐前行。

教育核心是学习做人,而培养真正的人,应当从习惯培养开始。让我们携手努力,从当下抓起、从细节做起,做孩子人生赛道上最坚定的领路者和陪跑员,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。